博客年龄:17年9个月
访问:?
文章:655篇

个人描述

大宝:菲,英文名:Judy,2004年,初中学生,活泼开朗,有主见, 喜欢彩色. 喜欢所有动物.二宝:萱,2010年,小学生,活泼开朗,有韧劲,喜欢粉色,喜欢毛绒玩具。(友情提示:博内照片及博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走。)

把栏杆拍遍

分类:日有所诵
2016-12-27 17:13 阅读(?)评论(0)

    他面对山河破碎是如何用宋词表达情感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大伽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他的词中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辛弃疾无疑是典型的豪放派。
    
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其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他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当
唐诗发展到顶峰时代,很少人能超越的同时,百姓们也读不懂了,艺术越高,会越远离民间,百姓需要娱乐的方式,说些什么?唱些什么?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类似流行歌曲一样的词的雏形,后经过艺术加工,有了词。

    宋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字韵律的美,有内在的力量,内在的视觉,短短的几个字,将时间、地点、人物全部包括,多么的神妙,多么的美妙,这就是宋词的魅力。短短几个字,包括意向性,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有这样的力量,能叫出你脑海里的画面,并喜欢上它,爱上它。词长于抒情,走上宋词之旅,流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你会发现宋词,远远不止于你的想象。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就是辛弃疾。辛词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辛弃疾,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爱国词人,他和陆游同时出现,标志南宋爱国主义诗词最高成就。他继承发扬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英雄气概,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风格,把豪放词推向高峰。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经历:第一时期:23岁以前

    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宋室南渡已13年,山东已被金人占领。父早卒,由祖父抚养长大,受祖父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影响较深。后接受祖父派遣,借参加进士考试,两次去燕京察看敌人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

    1161年金人大举南侵,中原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耿京聚众20余万揭竿而起,威震八方。辛集合2000余人,加入耿京队伍,并在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议军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王朝联系,以便共谋恢复大计。

    1162年,耿京派辛等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后,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委任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不断,辛弃疾从南宋北归时,义军叛徒张安国等已谋杀耿京,率部分军队降金。辛得知,义愤填膺,毅然率50骑直趋5万敌众的金营,将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张安国擒获,押回南宋朝廷斩首,沿途召集义军万余人投宋。义举得高宗称赞,改差江阴签判,辛年方23岁。

                            第二个时期:24至42岁

    南归后,辗转任职于江淮两湖间,近20余年,年先作过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等地方官,一度当过司农主簿、仓部郎官、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

    调动过频,难有建树。但报国之情旺盛,利用职守,为统一祖国,恢复失地而不停呼号筹措,1168年,他不顾职务卑微,作《美芹十论》,进奏孝宗,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恢复大计,期望孝宗坚定抗战信心,但未受重视。后虞允文为相,又上呈《九议》,提出9顶切实可行措施,建议虞允文积极筹措恢复大业,但仍置而不用。

    出任地方官时,仍作许多利国利民好事。

    知滁州: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电田”(《宋史》本传)等开明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湖南安抚使任:曾“以官米募工浚陂塘”(《宋会要》),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还曾创建一支“雄镇一方”的飞虎军,以防止金兵南犯并为北伐中原准备力量。

江西安抚使:正值大旱缺粮,辛弃疾到任立即张榜安民,稳定了市场,抑制了富商巨贾,深得民心。

    尽管他有将相之才,怀远大志向,但是终不为重用,甚至遭受排挤打击,他仍然筹措恢复,为改革邑政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三时期:43岁至52岁

    淳熙八年末被弹劾罢职,开始10年带湖闲居生活。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义,自号稼轩。爱读庄子、陶诗,并作山水田园词。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在自我陶醉中取得宽慰。但国家兴亡、民族安危、恢复壮志仍存于心,时时发而为慷慨悲凉的壮词。约1185年迁居鹅湖。三年后,陈亮从浙江东阳来访,二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甫文》)。陈亮流连十日,离去次日,辛弃疾又跟踪挽留,因雪深路滑、不能前行,便投宿村店,写词寄意,两位词人更迭答和,写出五、六首《贺新郎》,颇为悲壮慷慨,于是留下“鹅湖之会”的词坛佳话。

                              第四时候:53岁至68岁。

    53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勤于职守,为政威严,惩治豪强,兴办州学,又建置军用物资仓库以备恢复之用。55岁又被弹劾罢官,家居9年,64岁被起用绍兴知府兼浙江安扶使,与贫居绍兴的79岁高龄的陆游相逢。后派到前线军事重镇镇江做知府,他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沿江丁壮,组建劲旅。不料得罪权贵被罢官,只好于1205年初秋,又回铅山故宅闲居。直至宋金战局迅速逆转,金兵已侵入淮南时,朝廷才加封他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迅速赶赴临安,力挽颓局,可此时已卧病在床,这年九月与世长辞。

    尽管晚年浮沉不定,仕途坎坷,但统一中原信念老而弥坚,从未动摇。

    辛词成就为最高。词而外,尚有文、诗,各具特色。散文以奏议最为警策,《美芹十论》、《九议》是其代表作,刘克庄以为“有《权书》《论衡》之风”。诗存120余首,风格悲壮雄迈,充满爱国激情。

    辛词的思想内容:著有《稼轩词》,存词620余首,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艺术之高,世无其比,堪称一代词雄。

    辛词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抗金御敌、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是中心主题。

    一、抗金北伐、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辛生长在沦陷的中原,目睹山河破碎、人民痛苦悲惨景象,从青少年时立志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雄心壮志在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

    有时借回忆青年时代抗敌战斗生活表达出诗中愿望,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时借助梦境表现杀敌报国雄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浪漫手法、爱国志士形象:梦中尚且不忘驰骋疆场,出生入死,为国立功;表达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洋溢着昂扬奋发、雄壮豪迈精神,对比:结构:打破了上下片格局。

    为人祝寿也不忘杀敌报国,整顿乾坤。《水龙吟》,以裴度、李德裕、谢安勉励好友韩元吉,也鞭策自已,“待他年、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

    二、壮志难酬、英雄失落的无限悲愤

    辛志在杀敌报国,收复中原,青年时代曾挥戈跃马,叱咤沙场,但南归后,竟备受排挤,屡遭打击,“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稼轩墓记》),于是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便形成了辛词的另一重要主题。

    三、批判苟且偷生、投降误国的罪行。

    南宋王朝对外屈辱妥协,软弱退让,对内尤其对主张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辛对此极为愤慨。《水龙吟》批判南宋王朝忘记国耻家仇。《水调歌头》《贺新郎》借古喻今,鞭挞士大夫苟安妥协,麻木不仁。

    四、描绘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一生三次罢官,两次被迫退闲,在上饶和铅山农村度过约20年,对农村生活有深入了解,写下一些清新优美的农村词,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苏轼相比,辛农村词,题材更为广泛,艺术更为成熟,数量也更多。词充满生活情趣,意境优美,风格清新。

日有所诵:

                                辛弃疾名句:

1.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5.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6.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8.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9.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10.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11.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12.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
13.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
14.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一剪梅
15.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破阵子
16.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鹧鸪天
17.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18.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
19.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摸鱼儿
20.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21.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
22.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
23.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24.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醉花阴
25.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玉楼春
26.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27.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鹧鸪天
28.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水调歌头
29.  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水调歌头
30.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生查子
31.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阮郎归
32.  樽似海,笔如神。故人南北一般春。玉人好把新妆样,淡画眉儿浅注唇。——鹧鸪天
33.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
34.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贺新郎
35.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
36.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定风波
37.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剪梅
38.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水调歌头
39.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一剪梅
40.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丑奴儿

 

                              真题作文:永远的辛弃疾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煎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漫漫,你一笑而过。你决心走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
    抗金归来,你进入了仕途。你鞠躬尽瘁,欲将满腔热血洒朝廷。你刚正不阿,不肯向官场的黑暗妥协,一股正气冲霄汉。或许你的光芒刺痛了他们黑暗的眼睛,或许你的脚步惊醒了他们繁华的美梦,你遭到了排挤。 
    在这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却偏要背道而驰,不甘沦落。你将满腔报国之心化成笔下灵动的字符,昭示着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气。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永远的辛弃疾——理想与现实的悲壮 
    如果说苏轼是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来体验人生,那么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同样的豪放阔大,前者哲理式的感悟使其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后者的英雄豪情则决定了他的执着与悲壮。 
                                                —题记 
    生于乱世的人是幸运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豪气冲天的英杰,有那么多的激情可以任他挥洒,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他又是不幸的,偏偏这是南宋的天下,不是春秋战国的争霸,不是三国时代的叱咤风云,南宋太弱,弱得连拍案而起的勇气也没有,于是英雄之剑恨无出鞘之日,恨无向敌之时。 
    辛弃疾正是这样一柄剑。他锻造得一身铮铮铁骨。以气节自负,“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他以功业自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这是一柄剑的使命,也是一柄利剑最好的归宿。然而,为何要有然而! 
    是他的利刃在挥向敌人的同时,也令握着他的懦夫战栗?还是他的锋芒令同类黯然失色?漫长的黑暗下,岁月无声地爬上额头。还记得当年他平息起义军叛变的壮举,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突奔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他一腔热血里执着的是他愿与明主共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的社会理想。他眉宇间凝重的是英雄渴望在历史的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为何要有然而! 
    他多想乘风归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他多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也许,只有不得志,才显得英雄的悲壮吧。 
    理想远远的在天边游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脉脉此情谁诉?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身世杯酒中,万事皆空。 
    如此而已吗?他澎湃的激情就此化做旷达与自嘲,他的冲动也因千山万水的阻拦而化为平静与颓废?如此而已,那么他与那些感伤时事的迁客骚人又有何异呢?谁都会吟咏千古英雄,谁都会面对滚滚长江而怅然,谁都会放眼万里江山而叹苍茫。那么辛弃疾便不是辛弃疾了。 
    诚然,他怅惘平生,他一丘一壑也风流的放情山水,结盟鸥鹭,似做旷达之语,似心随老庄,但实际上,你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出内心的悲愤,是那种心中极高的期望破灭成绝望时无法消磨的痛苦,远大的抱负最后只能以沉重的感叹为结局。壮哉!悲哉! 
    这就是辛弃疾之所以成为永远的理由。 
    当理想不能够成为现实,或者是不能够自由地策马飞驰的时候,他的选择不是旷达与潇洒,不是感悟与空明,而是英雄的豪壮与绝望,是永远的悲壮。

 

  最后修改于 2017-01-06 11:0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