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他面对山河破碎是如何用宋词表达情感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大伽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宋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字韵律的美,有内在的力量,内在的视觉,短短的几个字,将时间、地点、人物全部包括,多么的神妙,多么的美妙,这就是宋词的魅力。短短几个字,包括意向性,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有这样的力量,能叫出你脑海里的画面,并喜欢上它,爱上它。词长于抒情,走上宋词之旅,流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你会发现宋词,远远不止于你的想象。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就是辛弃疾。辛词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辛弃疾,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爱国词人,他和陆游同时出现,标志南宋爱国主义诗词最高成就。他继承发扬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英雄气概,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风格,把豪放词推向高峰。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经历:第一时期:23岁以前 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宋室南渡已13年,山东已被金人占领。父早卒,由祖父抚养长大,受祖父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影响较深。后接受祖父派遣,借参加进士考试,两次去燕京察看敌人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 1161年金人大举南侵,中原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耿京聚众20余万揭竿而起,威震八方。辛集合2000余人,加入耿京队伍,并在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议军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王朝联系,以便共谋恢复大计。 1162年,耿京派辛等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后,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委任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不断,辛弃疾从南宋北归时,义军叛徒张安国等已谋杀耿京,率部分军队降金。辛得知,义愤填膺,毅然率50骑直趋5万敌众的金营,将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张安国擒获,押回南宋朝廷斩首,沿途召集义军万余人投宋。义举得高宗称赞,改差江阴签判,辛年方23岁。 第二个时期:24至42岁 南归后,辗转任职于江淮两湖间,近20余年,年先作过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等地方官,一度当过司农主簿、仓部郎官、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 调动过频,难有建树。但报国之情旺盛,利用职守,为统一祖国,恢复失地而不停呼号筹措,1168年,他不顾职务卑微,作《美芹十论》,进奏孝宗,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恢复大计,期望孝宗坚定抗战信心,但未受重视。后虞允文为相,又上呈《九议》,提出9顶切实可行措施,建议虞允文积极筹措恢复大业,但仍置而不用。 出任地方官时,仍作许多利国利民好事。 知滁州: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电田”(《宋史》本传)等开明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湖南安抚使任:曾“以官米募工浚陂塘”(《宋会要》),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还曾创建一支“雄镇一方”的飞虎军,以防止金兵南犯并为北伐中原准备力量。 江西安抚使:正值大旱缺粮,辛弃疾到任立即张榜安民,稳定了市场,抑制了富商巨贾,深得民心。 尽管他有将相之才,怀远大志向,但是终不为重用,甚至遭受排挤打击,他仍然筹措恢复,为改革邑政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三时期:43岁至52岁 淳熙八年末被弹劾罢职,开始10年带湖闲居生活。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义,自号稼轩。爱读庄子、陶诗,并作山水田园词。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在自我陶醉中取得宽慰。但国家兴亡、民族安危、恢复壮志仍存于心,时时发而为慷慨悲凉的壮词。约1185年迁居鹅湖。三年后,陈亮从浙江东阳来访,二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甫文》)。陈亮流连十日,离去次日,辛弃疾又跟踪挽留,因雪深路滑、不能前行,便投宿村店,写词寄意,两位词人更迭答和,写出五、六首《贺新郎》,颇为悲壮慷慨,于是留下“鹅湖之会”的词坛佳话。 第四时候:53岁至68岁。 53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勤于职守,为政威严,惩治豪强,兴办州学,又建置军用物资仓库以备恢复之用。55岁又被弹劾罢官,家居9年,64岁被起用绍兴知府兼浙江安扶使,与贫居绍兴的79岁高龄的陆游相逢。后派到前线军事重镇镇江做知府,他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沿江丁壮,组建劲旅。不料得罪权贵被罢官,只好于1205年初秋,又回铅山故宅闲居。直至宋金战局迅速逆转,金兵已侵入淮南时,朝廷才加封他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迅速赶赴临安,力挽颓局,可此时已卧病在床,这年九月与世长辞。 尽管晚年浮沉不定,仕途坎坷,但统一中原信念老而弥坚,从未动摇。 辛词成就为最高。词而外,尚有文、诗,各具特色。散文以奏议最为警策,《美芹十论》、《九议》是其代表作,刘克庄以为“有《权书》《论衡》之风”。诗存120余首,风格悲壮雄迈,充满爱国激情。 辛词的思想内容:著有《稼轩词》,存词620余首,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艺术之高,世无其比,堪称一代词雄。 辛词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抗金御敌、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是中心主题。 一、抗金北伐、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辛生长在沦陷的中原,目睹山河破碎、人民痛苦悲惨景象,从青少年时立志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雄心壮志在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 有时借回忆青年时代抗敌战斗生活表达出诗中愿望,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时借助梦境表现杀敌报国雄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浪漫手法、爱国志士形象:梦中尚且不忘驰骋疆场,出生入死,为国立功;表达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洋溢着昂扬奋发、雄壮豪迈精神,对比:结构:打破了上下片格局。 为人祝寿也不忘杀敌报国,整顿乾坤。《水龙吟》,以裴度、李德裕、谢安勉励好友韩元吉,也鞭策自已,“待他年、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 二、壮志难酬、英雄失落的无限悲愤 辛志在杀敌报国,收复中原,青年时代曾挥戈跃马,叱咤沙场,但南归后,竟备受排挤,屡遭打击,“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稼轩墓记》),于是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便形成了辛词的另一重要主题。 三、批判苟且偷生、投降误国的罪行。 南宋王朝对外屈辱妥协,软弱退让,对内尤其对主张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辛对此极为愤慨。《水龙吟》批判南宋王朝忘记国耻家仇。《水调歌头》《贺新郎》借古喻今,鞭挞士大夫苟安妥协,麻木不仁。 四、描绘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一生三次罢官,两次被迫退闲,在上饶和铅山农村度过约20年,对农村生活有深入了解,写下一些清新优美的农村词,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苏轼相比,辛农村词,题材更为广泛,艺术更为成熟,数量也更多。词充满生活情趣,意境优美,风格清新。 日有所诵: 辛弃疾名句: 1.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真题作文:永远的辛弃疾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煎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最后修改于 2017-01-06 11:02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