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由于宇宙中的彗星撞击,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大多以著名的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家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后又增加一个是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中国明代官员万户命名的万户环形山。
198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有两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女诗人蔡文姬和女词人李清照命名。 穿越唐诗宋词 作文真题: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这样的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持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割得不方正的不吃)”。。。时隔两千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他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味,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发生联想,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没有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今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知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里,你无疑是枝头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枯萎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的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愁绪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对着物是人非,面对断香残酒,面对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国民思绕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你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文章赏析:1、利益深刻。含蓄表达心中美神,追求什么样的人格?做怎样的人?就做李清照这样的人。文章解读跟别人不一样,在决策利益的关键上,跳出给定的材料,给出不一样的、多种多样的观点。 2、行云流水的结构。不认识她的人,用第二人称拉近作者与她的距离,便于情感倾诉,如了解她的人,能看到她的美,先赞美她的诗词成就,赞美她的爱恨情怀,赞美她的爱情忠贞。 3、文采风扬。大量的引用说明了作者具有宽广的阅读、高超的语言、这么多古诗词信于捏来?为什么我们学了但会忘记?不知怎样引用?是因为你对诗词作者不了解,没感情。认识一个人,素材库里TA的经典要记下,要有深刻的了解。
了解一代美神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字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成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字创作风格。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啊!图中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不就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吗?你看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 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 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但这种沉默转眼即逝,很快就被新婚的欢愉替代了。你看,她又现出了从前的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在另一首《渔家傲》, 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花无百日好”,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遭遇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他在朝廷中“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受此牵连,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 二、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的情感与心境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往昔日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多么难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了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另一首《庆清朝慢》则通过咏牡丹委婉地表达了她继承父志,光耀书香门庭的意愿:“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带东君”。 仍然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庭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赵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缕”《点绛唇》。愁肠满怀的词人,在屡屡尝试了朝廷争斗的苦果后,对其已是痛恨不绝:“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她也替赵明诚的出仕感到悔悟:“多情自是多沾惹”《怨王孙》。她在“恨萧萧无情风雨”《多丽.咏白菊》的同时,也自明本志:“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 仕途受阻的赵明诚,在出狱后即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这十年对赵明诚来说是失意的十年,而对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的十年,它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他们屏居乡里十年的幸福片断: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甘心老是乡”的时候,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委婉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明白地告诉我们:她又“新来瘦”了,为什么会瘦?“非干病酒,不是悲愁”。在这里词人排除了她自身的原因,而我们也有理由排除生活方面的原因,因为词人曾表白过“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折磨得词人又消瘦了呢?似乎只能从“多少事欲说还休”这方面找答案了。这个“多少事”,我认为当指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的仕途之路。回想起仕途艰难,此去是福还是祸?不得而知。李清照心中自然会忐忑不安,因此她唱起了“千万遍阳关”,希望能挽留赵明诚。然而赵明诚却义无返顾地走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词人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在另一首《念奴娇》中,词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愁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两首词是否在向我们昭示,这对恩爱的夫妻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由于词人屡遭磨难。故而愁情不断。因此,李清照常借咏梅来进行自我劝慰。例如:在《带人娇》中,词人写道:“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断声羌管。”在《玉楼春》中,词人劝道:“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在《满庭芳》中,她又自我安慰道:“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另外,她也会借伤春悲秋来抒发苦闷无奈的心情。例如:在伤春的《好事近》中哀道:“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来。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鸿。”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除了屏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李清照在南渡后的情感心境 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李清照夫妻都爱好收集文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却招来了那些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李清照是多么失望又是多么愤慨啊!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已。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集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放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了。 面对这国破家沦的处境,李清照的心情也格外沉重:过去曾“偏重三五”《永遇乐.元宵》和热衷于寻找“雪里”“寒梅”的李清照,此刻却丧失了如此兴致,只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山》、“永夜愤慨欢意少”《蝶恋花.上已召亲族》。她白天念着“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夜晚“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上已召亲族》:及至梦醒,一种“梦远不成归”《诉衷情》的惆怅又攫取了她的心,直教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秋日里,她“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到了冬天,她又“授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词人的满腹愁情,使得一向受到亲睐的桂花也受到了斥责:“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如此度过了愤懑不乐的两年,接踵而来的遭遇是赵明诚不幸病逝,这无疑给李清照“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人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经过一段“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的日子,李清照病倒了,“病起箫箫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随着病势的日益加重,在“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的时候,一个内心险恶的小官吏张汝舟上门来花言巧语地向她求婚。 一无所靠的李清照被迷惑了:“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末肯枯”《瑞鹧鸪.双银杏》。她“信被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匆匆改嫁了。可谁又曾料想,新的生活不仅没有把她重新带上天堂,反而将她推下了地狱。原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的真正目的是凯觎她手中的文物,骗婚得逞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极尽折磨之能事。李清照为了解除这一婚姻,不惜玉石俱焚,以绝决的态度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妄增举数人官。有司判张有罪,被沼除名,编管柳州。李张的百日婚姻至此结束。但依宋律,以妇告夫,“虽得实,徒二年”。李清照因而被判入狱,后得綦崇礼等入营救方才幸免。 此事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海雨”《青玉案.送别》;她“断香残酒情怀恶”《乙秦娥》;对什么都感到绝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词泪先流”《武陵春》;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即便到了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面对“落日熔金,暮去合壁”的美景,她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永遇乐.元宵》因为她忘不了那可爱的故乡,思乡之情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曾在“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里,“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才女,即“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永遇乐.元宵》,今昔的反差何其大也!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作,我们仿佛孤独而年迈体弱的女词人终日以泪洗面的身影,这与她早年词中的自画像真有着天壤之别!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李清照是因为那着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了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四个叠字的开篇,将一种空无所依的绝望情绪笼罩全篇。寻寻觅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到极点,不免愁苦塞满心胸,凄凄惨惨戚戚。淡酒压不住身外与花底的寒气,归雁捎不来故乡的什么好消息。人生如黄花憔悴,再也无人欣赏。孤独的人,怎能消磨得了这样的黄昏,况且后面还紧跟着漫长无边的夜?黄昏雨,偏偏点点滴滴(照应开篇的叠字)一刻不停地敲打着梧桐树叶,令人心乱如麻。这种时候呀,天不得黑,人不得安,心中千转柔肠,不是一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风婉约,擅长造境抒情,强烈的感情熔铸进和谐的艺术形象,从描绘一段情节,传达一个曲折的念头,营造出感人的意境。造语自然而又新奇瑰丽,善于运用口语,词句明白如家常,语言魅力远胜一般作家。词的章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象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好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人愁。 宋词素描 窗外,谁的翅膀,划过了萧萧秋天? 空寂的房间里,一个素装的身影在来来回回走动,她是在寻觅那些逝去的幸福时光吗?一炷燃尽的檀香,散发着冷冷清清的余烟,在回忆中蔓延。那些凋零的阳光,也遗失在迷乱的梦里,不再温暖。一切荡然无存,唯留下一屋的凄惨悲戚,刀尖一样划破了渐老的容颜,流出的,是相思的血,染红了一个季节。 天气就像心情一样忽阴忽晴,乍暖还寒的时候,要怎样才能保养将息?无可奈何之间,又抓起杯子,将三两盅淡酒,导入了满腹愁肠。晚来的风在院子里捣鼓一阵后,又不顾一切地冲进闺楼,试图要翻出那些尘封的情节。这些沁骨噬心的寒意,要怎样才能抵挡得住? 一行南渡的大雁匆匆飞过了视线,那个闲置了三季的巢,是否还能认出这些回家的游子?想当初,雁子传书,鱼传尺素,到如今,信笺无所可寄。飞燕还是那些旧日的相识,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剩下的,是数不尽的伤心。 院子里满地菊花,堆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些金黄的灯盏,也会在黑夜的风中熄灭吗? 花朵一瓣一瓣地枯瘦了,还有谁,愿意采摘那些忧伤的词语?人也憔悴,花亦飘零,即使是一片最美的羽毛,也会在眼泪中化为尘土。 一个人,守着一扇孤独的窗儿,痴痴地发呆。时间的指针,固执地停留在某年某月某日,不愿转动。这种日子,要怎样才能熬到天黑?让一颗心,找到一个憩泊的出口。 黄昏终于降临,一场细雨打湿了所有的愁绪。梧桐叶上,有点点滴滴的泪痕,坠落在岁月的掌心,心碎的声音,再次淹没了曾经的幸福。面对这样的凄情惨景,一个“愁”字又怎么能够说尽啊!这时候,一只鸟叫了一声,也就深了。 一代婉约词宗 “词言情,诗言志”诗词是文学领域里的奇葩,有着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丽! 在她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而俏皮:“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夫妻间的相思则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她的笔下,天涯孤旅的女词人是如此的悲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悲剧英雄虽然失败却依然壮志凌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她笔下,早春二月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夏日则是“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秋天的傍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寒冬时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汲取、卓联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百年来的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最后修改于 2016-12-15 15:5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亲子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baby/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